要學習小提琴嗎?
那首先先跟筆者一起先來認識一下這美麗的樂器:
如上圖所標示,在琴身與琴弓,筆者皆有文字特別標明學習過程中,較常使用到或聽到的專有名詞。
琴身從上而下,就如同人的身體一般,因此最上端有漩渦形狀的我們稱之為琴頭(這部位通常是用來測試琴的大小是否符合身高,小提琴尺寸建議"
而弦軸左側由上而下分別是D弦和G弦,右側上而下是A弦和E弦,這四條弦是小提琴的定弦,由於弦軸調整對音高改變幅度較大,通常初學者很少會先學習使用,會以下方的微調優先使用調音,但音高差異過大時,還是只能以弦軸來做調整。
皆下來介紹的是指板,顧名思義這塊黑色長條的木板是手指按壓的位置,小提琴共有7個把位,隨著音域變高,左手按壓的位置會朝向琴的下方移動。
而底下薄薄的木頭色薄片,立在指板和琴身底步中間的就是所謂的琴橋(或稱琴馬),主要功能在於當弦備拉奏後振動,琴橋負責傳遞制音箱(也就是琴身)的表板,所以琴橋的形狀和厚度都會對這個功能有所影響,因此在挑選樂器時琴橋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。小提琴怎麼選?推薦你新手買小提琴簡單7重點
對於初學者而言,筆者會特別提醒,在右手運弓的時候,弓盡量維持在琴橋和指板中間弦是懸空的部分,又或者會要求學生弓盡可能保持與琴橋平行拉奏。
接下來我們來說明F孔(或稱音孔),琴的表板上左右兩側,有挖出兩個像小寫f的孔洞而得此名,功能在於讓音箱(共鳴板)能夠更加自由的震動,在音色上會有所修是,也能讓樂器聲音更加遠揚,音孔的大小對於樂器音色的明暗有極大影響。
另外在圖中由於無法拍攝到,沒有標示的一個部位筆者在此補充,請讀者自行從f孔往琴身裡頭看,會看到在琴橋下方站著一根細細的柱子,這我們稱之為音柱,它是這樣樂器最重要的靈魂,看它的位置就知道它可以負責改變並加強琴橋的震動,及表板到背板的聯繫,對於此項樂器發出的聲響具備最關鍵的影響。
筆者小時候老家曾有一台小提琴長久沒人拉奏,後來發現裡面的音柱已經倒下(音柱並非黏著在琴身內喔!因此若是有大力敲擊音柱可能會掉下唷!)後來筆者將琴拿出來拉奏,發現聲音特別微弱且帶著異常重的鼻音,就像超級重感冒一樣,可以說這台琴已經完全不能拿來演奏囉~
讀者小時候比較具有實驗精神,曾經拿鐵絲嘗試修復,勾看看讓它能夠站立起來,不過f孔太小,要讓鐵絲隨心所欲的受到操控,能將音柱恢復到最適合的位置實在非常困難,所以建議讀者,如果音柱不小心倒下,還是尋找專業的製琴師修復會比較好唷!
接下來鏡頭請轉到琴弓身上,筆者要介紹的是弓的各個部位,
若讀者使用的教材是筱琦系列,相信書籍內都有講解並不陌生,因此筆者要說明的是弓的下方的轉鈕,
如何決定琴弓的鬆緊度,相信所有教師皆有提到,練完琴需要將弓放鬆,避免弓長期處在緊繃狀態而造成弓毛鬆弛,而演奏時將弓毛轉緊並塗上松香再行使用,
問題來了
弓毛到底要轉幾圈比較好,這問題就要看您所持的弓桿的弧度和強度來決定,
弓有軟硬之差,有些弓全新的時候較硬,若是弓毛轉得太緊,會容易造成演奏時易於跳動,但過於放鬆,演奏時若是有施加壓力增加音量時,又太容易使弓毛碰到弓桿,聲音拉不響亮又會造成出現弓桿摩擦的雜音,所以只有實際操作後根據每支弓的先天特徵來做調適囉!
不過筆者根據樂曲的表現也會在弓的鬆緊上做調整,這個能就要等學習者程度較高時才能夠理解筆者所說的是甚麼囉!
棋洪提琴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