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這個問題,我們首先要來認識琴上一些輔助工具以及他的來由,再來講解說明會比較清楚:
腮托是1820年時由德國小提琴家史博爾發明,當時位置是放在琴屁股的中間,而肩墊的發明沒有確切資料,根據推測是在19世紀附近出現,那為什麼這兩樣物品會在那時候出現呢?這兩者的出現都是為了幫助演奏者能夠穩定夾琴,減少左手持琴的負擔,用說的不明白的話,就要先麻煩讀者們做個小實驗,裝上肩墊和取下肩墊各拉一次同首簡單的小短曲,觀察這兩次演奏,在夾琴時的左手和肩膀、下顎、鎖骨等部位承受的力量和需要使用的力量上,有甚麼樣的變化呢?耳朵比較靈敏的讀者們,也可以比較一下音色是否有甚麼些微改變?
由於腮托比較少人討論,我們今天專注在肩墊的使用上來研究吧!
您是否發現沒有使用肩墊時,為了不要用太多左手的力氣來撐住琴身,若您的脖子較長的,琴放在肩膀上腮托的高度加上去後,下巴的距離還有一段空間,需要夾琴的話,下巴施力要較多(同時鎖骨感受到的對向壓力也比較大),肩墊的功能您知道在哪了嗎?肩墊原先就設計能調整高低,就是為了讓脖子長度不一的人們,可以根據自己的先天身體特性,選擇最舒適的高度使用在夾琴上,你會發現肩墊高度一但調好,琴身放置肩上後下巴就可順利夾琴,且省去許多力氣,另外鎖骨突出的人(如筆者)所接觸到的不是直接的琴身,而是肩墊上的軟墊也較舒適,長時間的練琴也比較不會疼痛,不過甚麼叫做好的高度呢?這部分就得留待讀者自行尋找或是請指導教師協助調整囉!
那……為什麼常聽到很多大師們說不要用肩墊比較好呢?用些簡單的話語讓讀者們知道他們為何如此堅持,拉琴時演奏者需要讓自己聽到最美的音色和音樂表現,才能讓觀眾體會到相同的感受,而聲音的傳導透過不同物質會有不同速度和效果(這部分不懂的可能要複習一下理科喔),所以演奏者在聲音製造出來後,在最近距離聽到自己的琴聲時,舉凡琴上的所有零件,身上接觸的部位,都會是聲音共鳴和傳導的媒介,若是能直接接觸琴身而沒有透過肩墊,演奏者能夠無阻礙的感受到聲音的直接振動,當然也認為聲音最為真實,所以不希望加上肩墊干擾喔。(但這種極細微的差距對於觀眾們感受不太到,更何況是一般學習者呢?其實…差距真的不太明顯~)
延伸閱讀 :學小提琴之前必看的7個重點,小提琴好學嗎?
不過一個樂器的發展時程長遠,隨著樂曲難度的提高,樂器的原始使用方式不足以做出更高超的演奏技巧,人們無法改變人體外觀去配合,自然就得在樂器上"動些手腳"讓演奏者方便跟上腳步,而小提琴如第一段提到,因為在浪漫時期發展較多,樂曲的技巧程度迅速躍升,發明肩墊這類輔助工具,因此讓演奏者的左手擁有更加自由的空間能順利快速移動,左手若能專注在技巧演奏而不用分心到持琴上,對演奏家而言非常有益,輔助工具也才因此誕生,並隨著演奏者的需求更加演化改良。
總之,看完筆者上面寫到的原由以及功用後,讀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,來判斷是否應該使用或繼續使用肩墊,也可以交給指導老師幫您做決定喔!世界上所有的物品沒有絕對必要或絕對不必要,根據不同的人和環境,都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!
更多學習小提琴資訊 >> 棋洪提琴